童话沧桑
拍摄安徒生铜像。
老伴儿仰望安徒生。
安徒生铜像高3米。
我与安徒生合影。
我们一起合影。
各国游客都爱安徒生。
安徒生铜像侧面。
我在安徒生故居。
安徒生故居门口插着国旗。
安徒生曾就学的哥本哈根大学。
童话沧桑
北欧诸国,最早知道丹麦。那里有营养了我人生最初心灵的文学家安徒生。
迄今为止,人世间书籍出版、发行量第一的是《圣经》,位居第二的就是《安徒生童话》,已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多年来,不仅一代接一代各国少年儿童被这源自丹麦的童话所吸引,即使青壮年乃至老年人,在他们幼年心中孕育的童话情结也是历久弥新,伴随终生。
夸张吗?不!
有事实为证——源自安徒生笔下《海的女儿》的哥本哈根海边的美人鱼雕像,曾被“邀请”远赴几十个国家,被当作贵宾接待。对“美人鱼”感情最深沉的各国民众,大多数是早已告别了孩提时代的成年人。
来到丹麦,亲眼直观就更使人信然——海边礁石上那尊高不过一米,真人般大小的美人鱼青铜坐像,岸边观者如堵,有儿童,但更多的是当了父母、当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各国人们。哥本哈根市政厅一角的3米多高的安徒生青铜像,每天从早到晚,前来与之合影的人们也总是络绎不绝。
此番来到丹麦,兴奋不仅是埋在心中六十多年的探访安徒生家乡的夙愿得以实现。更让我欣慰愉悦的是亲见亲闻童话之乡处处整洁美丽、社会富裕,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今日同胞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衣、食、住、学、医及就业等人生要件,有举世艳羡的保障。地球人公认社会福利最好地区是北欧,而丹麦的福利水平排在北欧前列。
毋庸讳言,生于1805年的安徒生,丹麦正处于君主专制政体下,体制弊端导致的贫富悬殊、民生穷困的现状,大量地出现在他的童话故事中。社会现实的悲凉和人心向往的美好,被安徒生独具匠心的笔触着力描写。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已刻印在我心中六十多年。
小时候,老师们常由这篇童话中家境贫寒的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街头的凄惨情景,引导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反衬我们新社会的童年幸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入海军学院(现海军指挥学院)政治指挥班学习,讲授外国文学课的老师,仍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范文,介绍安徒生所在的丹麦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吃人的黑暗社会。那时,我已有了5岁的儿子,更能想象到年幼孩子被饥寒夺去生命的悲怆、揪心。
然而,今日丹麦,山水依旧,社会巨变,早已成为公民超群富有的国家之一。我在丹麦从赫尔辛格到哥本哈根,从城市到乡村,特别留意小女孩,她们无一例外地衣着华丽、满面春风、哪有一丝一毫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影子?!
1875年安徒生逝世后,丹麦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不断改进,民主法治逐步加强,迅速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近百年来,丹麦无内战、无民众暴动,无武装夺政权,民选政局相对稳定,劳资关系走向良性调整而改善,工农业健康发展,国家经济日渐繁荣。丹麦,已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富国惠民之路。
在丹麦,乃至离开丹麦至今,我常想,安徒生若活在今日,会在童话中怎样描写小女孩呢?(全文完))
老伴儿在安徒生故居内。
美人鱼雕像前游客云集。
我和老伴儿也爱美人鱼。
游客留影。
见到美人鱼很开心。
合家欢。
丹麦高中生欢庆毕业。
高中生欢庆毕业的巡游花车在哥本哈根满城跑。
丹麦女孩在宣传足球活动。
街头女孩,笑逐颜开。
老伴儿(左)与丹麦姑娘合影。
永远的安徒生(安徒生故居今貌)。
|